精神分裂症临床遗传学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一假说大概已没有人反对。主要的证据有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等。
Gottesman等(1982年)复习了有关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文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总结了18点,借以作为20世纪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临床遗传学研究的小结:
1. 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危险度为1%(到55岁为止)。
2. 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先证者)的血缘关系越近,其危险度就越高。
3. 先证者的病情严重度及其亲属中患者的人数多少,与其危险度成正比。4. 危险度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可排除伴性遗传)。5. MZ患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DZ的3倍,为一般人口的35~60倍。
6. 约有一半的MZ不发病。7. 这一半不发病的MZ,其子女的患病率与发病患者的子女相同,说明其基因型有不外显的表现。8. MZ分别抚养及在一起抚养者其同病率相同(说明共同抚养的同病率并非由于情感接触紧密所致。9.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在新生儿即由别人抚养者,其患病率与患者自己抚养者相同(说明其患病的主要原因不是后天的教养方式或其他疾病问题)。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领养者(养父母)的患病率不高(说明精神分裂症不象是由某种生物传染病或心理因素传染的)。
11. 正常人的子女由别人领养,其养父母的一方有精神分裂症,并不使所领养的子女患病率增高,从而否定了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从小受父母病态的教养方式所引起。
12. 脑外伤或癫痫后出现分裂样精神病的患者,其家族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并不增高。
13. 对没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人来说,没有一种特定的环境因素可以毫无例外地引起真正的精神分裂症。
14.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社会阶层有关,在贫困阶层比较多见,但大多数是由于患病而沦入贫困阶层的。
15. 一般双生儿本身的患病率并不比一般人高,从而否定了成为双生儿这一情况本身就会成为精神刺激及双生儿容易产生围产期创伤,因而易患精神分裂症的看法。
16. 儿童期的主要精神病(例如儿童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没有什么关系。
17. 多因子、多基因的遗传方式能说明上述事实。
18. 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前目前尚无法识别。
在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研究方面,已发现在5号、6号、11号、22号、X和Y等染色体上均有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导致基因表达异常也是该病发作的诱因之一。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改变涉及易位、动态突变、点突变等。已发现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产物主要有多巴胺D2、D3、D4受体、5-羟色胺(5-HT2A)受体、兴奋性氨基酸的NMDA受体、IL-2受体、GABAA受体、酪氨酸羟化酶、谷氨酸脱羧酶、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及补体成分4、神经营养素-3、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降压素(NT)、生长抑素(SS)、P物质(SP)、&beta -内啡肽、胆囊收缩素(CCK8)、细胞因子(如&gamma -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等)等人类HLA抗原系统的HLA-A28也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本文章链接地址:http://www.ahlfsy.com/jsfl/332.html- 上一篇:精神分裂症到底能不能治好
- 下一篇:神经衰弱症的治疗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呢